台灣遊戲治療學會

*
*
*
*
*
*

遊療會刊

HOME > 徵稿與出版品 > 遊療會刊 >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第11期會刊 > 「學校中的遊戲治療工作坊」會後心得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第11期會刊
*
「學校中的遊戲治療工作坊」會後心得

 

盧鴻文(高雄市過埤國小輔導教師)

 

      本次的工作坊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梁培勇教授帶領,梁老師生動又本土的教授方

式,讓我印象深刻。這一次的工作坊,感謝提案的心理師,提供了自己的實際個案,梁老

師帶著大家從轉介單、評估表、個案報告到逐字稿,直接從實務經驗,來介紹梁老師在遊

戲治療上的視框。學習遊戲治療至今近十年,梁老師的引領,讓我對遊戲治療又有不同的

省思與理解。

      遊戲治療的大師Landreth 提到遊戲是兒童溝通最自然的方式,玩具就像兒童的字

彙,而遊戲就是他們的語言。兒童不應該被視為成人的縮影,想要幫助兒童表達、揭露他

們內在的世界,就必須跳出所謂「成人的世界及語言方式」,藉由遊戲進入他們概念化表

現的世界(高淑貞譯,民83)。過去的遊戲治療的學習,也從人本取向的遊戲治療入門,

遊療的口語反應技巧,雖然已漸熟稔,但有時也很容易「為反應而反應」的慣性反應中,

梁老師提醒著與會的我們「當孩子在很專注的遊戲時,不要在一邊一直碎碎念」,梁老師

要大家把所有的反應放回到孩子身上,以孩子的角度來思考,並且嘗試的去懂孩子目前的

文化為何,才能更看出遊戲當中的象徵意義。

       梁老師認為治療師在進行一個個案的過程,其工作程序大都要經過衡鑑

assessment)、診斷(diagnosis)和處理(treatment),他提醒大家要經常在這三角的

向度中,來回的思考,藉由每個治療師個人的理論架構為基礎,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判讀

和了解,才不至於毫無目的的隨意蒐集和判讀資料,推演如何處理的方法開始進行治療,

而治療的歷程當中,又必須隨時回到衡鑑,再修正假設,而持續進行治療的介入。整個的

循環思考,無疑提供了身為一個實務工作者很重要的動態介入歷程。從開始見到個案之

前,到接觸個案,乃至結案,以及中間的請假,梁老師也提醒大家治療的起始期、工作

期、結束期,並非依據時間,而是需要依據梁培勇老師都有提供許多的見解,是許多實務

工作者需要留意之處。

      這幾年各縣市成立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學校也進駐了專任心理師,加上今年也在推

動國中小的專任輔導老師,無疑讓學校的輔導工作,開啟了一扇大門,身為一位遊戲治療

學習的我,在經歷這短短一天遊戲治療的洗禮中,也期許自己在未來學校的輔導工作上,

能依循著梁老師這三個向度的來回修正,提昇自己在遊戲治療的精進。  

 

正在處理您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