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遊戲治療學會

*
*
*
*
*
*

遊療會刊

HOME > 徵稿與出版品 > 遊療會刊 >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第14期會刊 > 【活動迴響三】遊療學會活動之心得感想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第14期會刊
*
【活動迴響三】遊療學會活動之心得感想

金和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生)

  我是一名研究生,對遊戲治療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是從接觸台灣遊戲治療學會的課程開始,在一步步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看到Dr. Dee Ray的名字出現在作者欄,沒想到今年有機會參加到她主講的工作坊,我參加的場次分別是「兒童及遊戲治療師在遊戲治療的進展與評估」和「遊戲治療歷程中的主題」。

    Ray老師用的詞彙簡單易懂,說話速度適中,能在台灣聽到大師的課程實在過癮!沈玉培博士翻譯地十分流暢且幽默,讓六小時的課程從頭到尾都不會覺得累。如何評估療程如何運作以及為何有效呢?老師提供六個基本核心條件作為參考,最重要的仍是與孩子的聯結,諮商師要先接納自己且真誠一致,才可能做到對孩子的無條件積極接納,遊戲治療就是在瞭解孩子怎麼看他的世界,並把這瞭解傳遞給他的重要他人。這場還吸收到一個新知是關於人際神經生物學,在台灣的諮商輔導的養成似乎談論腦科學的部分較少,透過老師的解說才明白幼兒不太適合用認知改變技術的生理原因,著實點醒我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要有所變化。用系統觀看孩子,一定要學會如何和老師與家長溝通,課程最後,老師針對不同處遇的孩子提供一些模式,能用來檢核療程以及向父母解釋進展,對新手而言受用無窮。

  如何找主題?老師從遊戲理論開始講起,遊戲中出現的各項行為反應都要考慮其年齡發展,因此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是必要的。孩子遊戲中的行為與遊戲的物品會反應出主題,針對不同主題,列出一系列回應的方法與使用其方法的理由,相信能讓遊療現場的老師們更清楚歷程的變化。這部分的課程讓我最有感觸的是,諮商師要敏銳覺察自己,不要把自身狀態投射到孩子身上,而以為是孩子的主題,這也是我之前接案一直在練習的議題。

  自己並沒有實際進行過遊戲治療,我但相信這兩堂扎實的課程,已在心中打下遊療的穩固基礎,唯有透過大量閱讀、實際操作與專業督導,才可能讓人本派的遊戲治療,不要走向本人派!工作坊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帶領的小活動,包含觀察夥伴哪裡不一樣、背對背走路、畫一張圖與用文字寫下去年一年的情況(用來找主題)等等,這些活動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更拉近了自己與自己的距離。

正在處理您的請求...